文 | Eyck
赵大伟,TokenX社区发起人,一位通证经济践行者,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为传统企业完成向通证化转型的进程。
“我不懂技术,但我能看到技术产生后的结果。”赵大伟说,“我与大部分从业者不同,我不属于币圈也不属于链圈,我更看重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变,All in区块链的背后是看到了通证经济的潜力,这样的转变对我来说水到渠成。”
多年来摸爬滚打的经验使他很快找到了自己投身区块链行业的赛道——通证经济。在他看来,如今的区块链像是一把未上膛的枪,而通证经济才是这颗子弹;对区块链的应用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是没有意义的,唯有使产业通证化才能发挥区块链这把“枪”最大的威力。
人们常喜欢把区块链誉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很难想象天花乱坠的构想与过高期望的背后却是区块链行业骨感的现实,云里雾里的白皮书,久久不能落地的项目……
曾经一本《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为多少互联网时期转型的企业指明了方向,如今赵大伟带领着TokenX团队进军区块链领域,继《独孤九剑》之后,又会是哪本“武功秘籍”帮助区块链从业者走出困境呢?
区块链价值内容信息服务平台《链条Chainheadline》对话赵大伟,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还原区块链最底层的逻辑,探求区块链思维与模式究竟如何影响传统经济向通证经济的转变。
以下为采访实录:
1.吸引力:改变生产关系
链条:为何从传统互联网转型到区块链?
赵大伟:13-14年左右,身边便出现了许多炒比特币的朋友,那时只是听说,并没有投身其中。后来15年区块链概念出来之后,也只是偶尔关注,并没有正式的深入研究。
相较大部分从业者来说,我算是入门较晚的那一批。今年元旦,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研究区块链,由于对区块链的不断深入了解,我逐渐意识到它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传统经济变革的新兴力量。
但我进入到区块链领域的理由和大部人却不相同,很多人踏足于此的理由在于寻求一夜暴富的机会。当然我也看到了这方面的机遇,但更让人神而往之的原因是我看到了它能够改变生产关系的可能性。由于产业组织的协作机制一直以来都是我所探究的方向,而这些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区块链引起了我对它的热情。
透过区块链,我看到了通证经济与分布式协作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改变生产关系让协作更加高效,价值分配更加公平的途径。
2.根本:产业落地
链条:区块链是一个多领域结合的新兴概念,每个人基于不同的认知,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您认为从哪种角度去解读区块链才是最恰当的?
赵大伟:对于区块链的解读,确实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我更多是从产业领域去看待其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区块链不跟产业结合是没有太大的前途的。
早期的区块链从业者,无疑于是盲人摸象,每个人都通过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区块链。由此也就不难解释“链圈”与“币圈”的出现。但我觉得最具价值的解读应从生产关系与通证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倘若抛开这层含义,单纯从区块链技术方面看,其作为单一的分布式记账体系、新型数据库技术,并不能发挥其全部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如果仅从纯金融的角度解读,区块链便很容易陷入到投机炒作的资本游戏之中,如果只是空转也注定难以持续。
链条:有价值才有驱动力,那么,区块链改造传统企业的价值关键在哪?
赵大伟:在我看来,区块链唯有与产业结合才能凸显出其自身最大的价值。现阶段许多人会对我说,以前的那些套路不管用了,区块链疯狂热炒的时间点已然消逝,再也不是以往随意编写一本白皮书,投资方便会给钱;上个交易所就会有人去买的时代。
那么,要思考“区块链的未来到底在哪”。
在我看来古典“币圈”运作模式已经穷途末路。未来的趋势将聚焦在区块链与产业结合的方向上。换言之就是把区块链技术、数字金融、通证经济的理解与产业嫁接,这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区块链未来的脉搏。
3.通证经济:大规模群体协作
链条:像您所说,区块链改变传统协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改变的?
赵大伟:先从区块链背后的逻辑说起,区块链技术,源自比特币,它是一种分布式记账体系。那么它与以往传统的记账体系有何不同?不论是最早的流水账还是复式记账法,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记账法与其存在着多个维度的区别。
复式记账大多用于一个组织内的私账记录,比如公司或是某一团体内部的数目记账体系。其弊端在于账本信息的不公开与不可信,在核查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方取证才可确保账目记录的准确性,这无疑大大的增加了记账与交易的成本。
分布式记账,通过技术的方式实现了账本共享,进而实现账本可信。可信账本能够降低人与人之间协作的信任成本,这是区块链非常重要的一个底层逻辑。
链条:分布式记账,可信账本,通俗来讲,是怎么实现的?
赵大伟:由于区块链存在于数字化空间,所以记账与对账过程可以实现有效的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在传统领域中,记账和对账是分开进行的,往往对账过程比记账过程更加繁琐,费时费力。但这种现象在区块链领域里是不会出现的。由于分布式技术的自身特性从而决定了区块链从诞生之初就被冠以可信账本的头衔。可信的账本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效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点,区块链引入通证经济概念,分布式记账体系通过激励机制来提供其运作动力。简单来说,便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与其创造价值相对应的奖励,从而使每个自主参与者有动力去完成记账与对账环节。
由此可见,区块链一方面降低了信任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参与记账活动的动力,这两方面将提高大规模群体协作效率。
4.第一维度:改变传统的金融模型
链条:改变生产关系,从比特币研究开始,回归到比特币,它的出现是否有望颠覆传统货币?
赵大伟:中本聪之所以发明比特币,是因为他看到了传统货币存在的诸多弊端。但对于大众来说,货币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这是因为即使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货币,却少有人真正了解货币背后的逻辑。
简单来说,传统货币本身是一种政府信用背书的债券。而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初心在于代替传统货币,使比特币成为一种普试的交易媒介,从而避免传统货币带来的中心化严重等诸多弊端。
比特币对那些炒币从中谋取利益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发明。但就比特币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它并没有实现其最终目标,目前来看比特币并不具备扮演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易媒介的能力。
链条:那么,在您看来,传统货币存在哪些弊端?数字货币怎么能够规避传统货币存在的短板?
赵大伟:传统货币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区块链可能是那把钥匙。我认为较为理想的规避传统货币弊端的方式是资产通证化。简而言之,资产通证化就是让每个生产者都可以基于自身的信用去发行带有个人意义的信用债券。其实传统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基于政府信用系统背书的债券。如果每个组织可以基于自身的信用去发行特定属性的信用债券,那么不同群体或是个体之间便可以通过这种通证化的资产实现高效的点对点交易。
而区块链技术,正是支持这种资产进行点对点去中介流转的重要底层技术。如果未来这种流转机制和价值交换机制得以普及,那么交易将会变成了一种更高阶版本的以物易物,这将会大幅规避传统货币的带来的诸多弊端。
如今的金融模型已经严重地限制了产业的发展,这是不合理的。
金融机构作为一种中介存在,应该履行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但作为中介来说,其所获得的收益却远超自身产出的价值。这将会削弱实体经济的发展,阻碍实体经济良好运转。目前市场的规则是金融企业从很多方面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如何改变传统金融业中介运行模式是当下迫切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正是打破僵局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金融中介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是银行体系,银行最关键的职能是记账职能。所以改变记账方式,就意味着改变了银行体系,也就随之会对整个中介体系进行重塑。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可信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显然是具备作为可靠账本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区块链公链最具有价值的一点,因为公链承担着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重任。所以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第一个维度,就是改变传统的金融模型。
5.通证作为价值媒介
链条:再谈Token(通证),它究竟代表什么?存在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赵大伟:通证——加密可流通的数字化权益证明,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张数字化的凭证,或理解为一张会员卡。通证具有怎样的价值或代表什么样的资产?完全取决于token发行方赋予它什么样的权益。因为本质上通证只是一种技术的表达符号。
在区块链的世界中,通证和传统积分或是传统凭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不可篡改2.无限分割3.高速流转,这些都是在传统凭证中很难实现的特征。
通证经济其实更应被理解为一种通用性的概念,它的内涵不应局限于通证本身,他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典型经济总称。但这种经济一定要体现区块链技术,体现分布式协作。我们不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通证经济本身,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利用它打破固有的协作方式,从而改造人们的生产关系。
通证作为互联网中的价值媒介。在股权维度上也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证优越的激励性在股权环境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以往的股权制很难把利益按照价值创造的比例去分配给每个产生价值的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通证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弊端,通证可以使每一个创造价值的个体被分配到相应的奖励,另一方面,通证的引进,利用技术代替传统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做到公平公开,从而使产业形成金融的自循环。
6.区块链监管环境
链条:区块链的匿名性是否意味着无监管的社会环境?
赵大伟:首先,区块链虽然具有匿名性,但不一定必须要匿名,这中间存在着许多社会性的问题。是否匿名完全取决于应用场景与双方的博弈需求。人类社会最基础的活动就是交易,交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很多人提倡的无监管环境,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观点,思考的过度理想化便会使思维变得扭曲,任何事情都应考虑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
政府在为公民提供安全的政治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每个公民就有义务去纳税并且接受监管,这也是交易的一种形式。在政府输出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得到回报,那么交易自然就无法完成,所以,无政府监管的理想环境是不可能存在的。
7.通证经济的设计难点
链条:通证经济的设计难点有什么?
赵大伟:设计难点并不在于通证本身,而是在于通证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权益与价值。通证经济体到底如何运转才是通证设计的难点与重点。
对于带有货币属性的通证市场来说,在现阶段已被太多虚假币种与空气币种占据位置,这源于大多数项目方缺乏对发币背后逻辑的思考,这些投机者只看到了通证作为数字货币属性的商业机遇,试图从中谋取利益,割韭菜跑路的项目方在如今的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屡见不鲜。
而通证的价值大多体现在其未来的生长价值,通证的生长价值可分为短线和长线,短线的生长基于预期,很多是靠人为的操作,抬高通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走向往往是不稳定的,如果短期的预期没有长期的价值作为支撑的话,通证的价值将很难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所以,通证的价值一定是要找到长期的支撑,长期的支撑逻辑在于生态GDP的增长与生态的收益,同时通证是否与收益锚定这也是长期收益的关键所在。假设货币属性的通证被允许发行,那么这类通证就应与国民的GDP增长锚定,但目前的状况是多数项目方严重缺少这样的思考与设计,所以对于货币类通证在现阶段落地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链条:你曾提出BTC经济体将成为未来的组织形态,那什么是BTC?它又与传统组织形态有何不同
赵大伟:这里提及的BTC并不是比特币。BTC是区块链通证经济社区型组织(Blockchain Token-economy Community)的简称,这是我所认为未来的组织形态。
满足BTC的组织形态应具备以下3点特征。第一,人们的协作基于区块链可信账本,使得产业上下游共享同一产业账本,从而实现可信账本的共享;第二,组织要求基于通证进行价值流转与价值分配;第三,用社群共创的方式,实现共建、共享的完成建设和治理。
数字化程度较高、网络效应明显、个体参与者众多、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应是通证经济最容易落地的领域。例如,数字资产交易或是产业平台型项目,在通证经济中都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产业平台型的项目,利用通证模型可以为其连接上游生产商、下游分销商与消费者,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业账本共享;上下游参与,利益分配,达到一个新的产业共同体。
通证经济并不是凭空而起,它一定是基于对经济金融组织的理解而产生的,去中心化与区块链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末倒置的理解通证经济是无益于发展的。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